早上7点19分准时出发,一路走过24个站点、穿过22条隧道、越过58座大小桥梁和涵洞,经过5小时49分的跋涉后,到达目的地。这是它每天的运动轨迹,雷打不动!
它,就是穿梭于鲁中山区的7053次慢火车。大山外的人戏称为“网红”,沿途的村民喊之为“腿脚”,但是更多的人把它叫做“扶贫”慢火车。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端不利的影响。脱贫攻坚期到必成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深受疫情影响的铁路,逆境中一直在发挥着自身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铁路公益“慢火车”更是因为与贫困地区联系密切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1974年就开始开行的7503次列车,全程182公里,但是票价只需11.5元,比一般的列车便宜50%。它已经为沿线村民服务46年了。同飞驰的高铁相比,已46岁高龄的它显得“面容憔悴”、“步履蹒跚”,但却担负着沿途几十个山村百姓的出行任务,是山区人民经济实惠地走出大山唯一的工具。
莫享山幽静,出门景更好。它似一名挑夫,一端挑着城市的繁华,一端挑着山区的贫乏,把城里的人带进乡村体验田园生活,又将山里盛产的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出大山。这一进一出之间,是乡民们精神的丰富、物质的增长,以及山村的大变样。
村民们的需求就是铁路人的追求。与7053次列车的助行不一样,6063次慢火车被人们津津乐道是因为助学。它每天穿行在秦岭大山深处,虽然车底是旧的,硬件设施是老的,但是,车厢的布置是新颖的,铁路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更是新潮的。
为了个性化服务村民,铁路人在这趟列车上设有“助学”主题车厢,他们开辟学生专座,设置了可以同时容纳四个孩子在上面学习的加宽型硬座“课桌”,让孩子们在乘车途中能安静地学习。沿途11个停靠站24所学校的学生,上学和回家途中有了安全温馨的学习和休息环境,因而这趟“慢火车”也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放心校车”。
像7053、6063次这样的扶贫慢火车,每天有81对驰骋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穿行于革命老区,或边远山区。它们虽然速度慢、停站多,但是,把外面世界的“五颜六色”送进了大山,把老林里的“奇珍异宝”运出了深山。快与慢从来就不是绝对的。它们联通着城市与乡村,承载着铁路的扶贫深情,助力贫困山区的村民们以更快的速度脱贫。
如果说中国高铁代表着工业文明的深度和力度,那么扶贫“慢火车”代表的就是社会文明的广度和温度。一个企业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高精尖,更在于它为社会贡献了多少温暖。蜿蜒山区路,满满铁路情,为了帮助山区的村民们彻底脱离贫困,奔上富裕路,这些火车将一直“慢”下去。
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扶贫慢火车,展露了铁路人的助困情怀,彰显了国铁的扶贫担当,它们将和“复兴号”动车一起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王春雷)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