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如今,化工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威胁长江生态环境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各企业在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精细化、高端化的转型中获得新生。”宜昌市经信局局长丁庆荣说。
除了上述领域,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还积极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船舶等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久久为功,必定可期。4年下来,长江水更清、更绿了。
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2.5%,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011年12月31日)相比,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年减少了3.79平方公里,减幅近10%。
创新: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一轴、两翼、三极、多点”,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描绘的发展新格局。在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的一轴体系中,上海、武汉、重庆处于核心地位。
4年来,三地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临港,诞生了一批世界之最、全国第一的技术和产品,其中就包括“全国首根国产12英寸单晶硅棒”。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重镇,2019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1800亿元左右,占全国比重超两成。随着产业布局日趋完善,预计2020年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
而放眼整个长江经济带,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达到六成以上。“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长江经济带正挺起中国芯片的脊梁。”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裁陈寿面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
12英寸晶圆厂是目前最先进的集成电路产线。参照芯思想研究院的统计和相关调查,截至2019年底,我国12英寸晶圆制造厂装机产能约90万片,较2018年增长50%。2019年建成投产的8条12英寸产线中,长江经济带占6条。
在武汉,光谷已成为全国光电子产业基地,仅光线光纤就占据了全球25%的市场份额。2019年以来,光谷“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更是高歌猛进。其中,在互联网产业,武汉诞生了中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集聚80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互联网企业总数超过2700家。
在重庆,为了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2)》中明确,到2022年,重庆将累计推动5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10个具备国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智能工厂、500个数字化车间,创建25个行业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84%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制造阶段。
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
两大国家战略:
合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长江经济带如今又迎来另一大国家战略加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框定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科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对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了更高要求。
其中,除了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十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领域,规划纲要还列出了八大未来产业领域: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
“这意味着长三角要以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世界领先的先进产业体系,代表国家参与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华略智库创始人任新建对上证报记者说。
在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各个重要规划中,2020年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提出,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将由2014年的7%提高到2020年的1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4年的44%提高到2020年的54%。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对上证报记者说,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相互配合,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新时代的“长江之歌”已经唱响,新发展理念是这首由11省市共奏的交响曲的主旋律,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这首交响曲的最强音。